这是一次值得记录的胜利,但也是一次静水深流的回应。
十四年里,我们从“震惊世界”到“稳健输出”,从“盲评认可”走向“市场自洽”。
The Big News,正在发生。

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(DWWA)、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两大权威赛事近日发布榜单。中国葡萄酒以斩获最高奖项、刷新获奖总数纪录的成绩,再次站上高光时刻。
毫无疑问,这其中最大的新闻之一是:中国葡萄酒,又一次在DWWA中登上最高领奖台。
十四年前,宁夏贺兰晴雪酒庄的“加贝兰2009”在这场全球最严苛的赛事之一中,获得了最高奖项——“国际奖”。那是中国第一次,也是全球第一次,在这类比赛中,将“来自中国”的葡萄酒纳入主流视野,重新定义。
而今年,多个产区、多个酒庄、多款中国酒同时获得金奖及以上奖项,打破纪录,也改变了叙述方式。
这不是回归,而是延续。


(6月28日,ProWine Beijing 结束之后,我组织了一次小范围内行业内人士的品鉴活动,集中品鉴了这次DWWA金奖及以上奖项的部分中国葡萄酒)
当年的获奖让很多人感到意外,也让一些人抱有怀疑——中国酒?真的行?
这也正是那一年“加贝兰”真正的意义所在。不只是它的品质和风格,而在于它打开了一个可能性:中国酒庄只要足够认真,就能获得最专业的认可。
那次获奖带来的是信心。
但真正的挑战,不在领奖台,而在领奖之后。这个转折点,出现在接踵而至的2012年。
在行业达到顶峰之后,中国葡萄酒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期。消费趋缓,投资放慢,行业从“跟风入局”转向“理性回调”。曾经的喧嚣逐渐归于冷静。
这段时间,很多酒庄、很多从业者,埋头做了很多市场看不到的工作。
我们调整品种结构、优化种植管理、探索酿造风格;新一代具国际视野的青年酿酒师、独立酿酒师开始崭露头角;我们也开始重新思考:中国葡萄酒要表达什么,如何表达。
有些进展,适合在冷静中完成。
因为不被聚光灯照亮,才希望被看见;因为有了信心,才有了向外走的勇气。
也是从2012年开始,越来越多酒庄走出国门、参与比赛,也开始以“能否经得起专家盲品”“能否获得高规格奖项”为标准,重新审视自己的酒。
一条是向内自省,一条是向外求证。两条线索相互交织,构成了十四年清醒而扎实的路径。
今年的奖项,是一次阶段性的确认。我们证明了:
中国葡萄酒,不止有“代表作品”;
中国酒庄,可以持续稳定地输出;
中国风土,有能力形成多样化表达。
这次,没有“黑马”的说法,也没有“The Big News”的惊讶。
我认为这是好事。

(“加贝兰2009”获奖之后,Decanter杂志于当年10月刊上刊登这一篇《The big news》,全文报道此次事件,
并对中国葡萄酒的未来给予肯定和期盼)
这意味着,评价中国酒的标准正在改变。不再是是否“像国外某个产区的酒”,而是是否拥有自己的内在逻辑,是否能自洽成立。
产区不同,品种各异,它们所带来的,不只是地理与风味的差别,更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技术路径、风土理解与表达意愿。
“向外求证”,我们在世界葡萄酒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点。接下来,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:“向内自省”,以这一坐标为原点,深入市场,建立起更具穿透力的价值认知与消费链接。
奖项不会自动转化为市场。盲评中的胜出,并不等于餐桌上的偏爱。
如果说过去我们关注的是“酿出一瓶能拿奖的酒”,那么今天,我们更该关注——我们是否酿出了一瓶,让普通消费者愿意第二次打开的酒?
这,才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的“The Big News, Again”。
曾经被很多人问:有没有“下一个加贝兰”?
我想说的是,不会有。但会有一个更成熟的群体,一批更稳定的酒庄,一个更完整的产业。
“Nothing stands still in the Middle Kingdom”。(《The Big News》,《Decant er》,2011年10月)
在这片土地上,中国葡萄酒从未止步。从个体到群像,在“冷静”中积蓄更长远的力量。
再往前走,获奖不应再是“突破”,而应成为“常态”;表达不再依赖“他者评价”,而应形成“自我坐标”。
最终的价值,不在奖杯中,也不止于行业内部共识,而在市场,在杯中,在饮用之后仍愿意记住它的那个人心里。
这一切,并不迟。
也许刚刚好。

(6月28日品鉴酒单)
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自北京农学院李德美,仅作学习交流之用。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。如您发现本平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8 6558 6211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处理。